由傷寒論仲景方談中藥使用的量變質變 撰文者:賴慧真醫師 內文: 傷寒論成書於東漢末年(公元210年),作者張仲景,名機。本書是一本論述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融合理、法、方、藥為一體,將理論與實際連繫的重要醫學著作。 內容由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機作為證候分類及論治準則,總括了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較《素問,熱論》的六經更加深入,涵蓋範圍更加寬廣。 今取仲景傷寒論中三方:太陽篇一桂枝湯、太陰篇桂枝加芍藥湯、壞病篇一桂枝加桂湯作探討,三方之組成藥物均為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等五味藥,但主治卻有-十分大的差異,今分別論述如下: 一、桂枝湯: 太陽上3一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濇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本方中桂枝之用量與芍藥同,其功用在於解肌發表、調和榮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證見發熱、惡風、頭痛、汗自出或鼻鳴乾嘔,舌苔薄白。脈浮緩者。 二、桂枝加芍藥湯: 太陰篇11一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即於桂枝湯中,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餘依桂枝湯方。 故於本方中之桂枝與芍藥之用量比例為1:2,即仍採桂枝湯方之組成而不加增一藥,只倍芍藥以調太陰之氣,用以治因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之腹痛症,功在通陽和脾以緩急止痛。 三、桂枝加桂湯: 辨壞病脈證并治全篇16一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燒針令其汗,緘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 即桂枝湯方: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即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成五兩,餘依桂枝湯法-於本方之中桂枝與芍藥之用量為5:3, 亦是採桂枝湯方之組成,亦不增加藥味,只增加桂枝二兩,用以治療因心陽虛不能溫暖腎水,水氣內動沿衝脈上衝,患者自覺氣從少腹上衝心, 如奔豚之狀,本方亦可運用於妊婦因心陽虛、胎氣上逆而嘔吐不止,機理同奔豚症,證見面白、舌質淡、口涎脈滑重按乏力,服小半夏湯不見效者,可以本方服心陽、平衡降逆以治之,效佳。 雖言傷寒方,若能掌握病機、治則,運用靈活則不一定被侷限在外感病之範圍。 上述三條文之用方一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桂湯,三方在藥味的組成上完全相司,差異只在於藥物劑量上的不同,但在方劑的運用方向及整體作用上就產生炯然不同的成效,此即在中藥使用上量變則質亦變的明證。 是故,在研讀中醫藥方劑時,切不可忽略方中藥物用量的比例,以免改變了方中君、臣、佐.使藥的關係,而致在下筆開方時,心雖有用方之意卻失用方之效,此時若責之於古人之方,就有失偏頗了! 後代•清、汪昂在本草備要中,於『紅花』一藥之用法中記載:『俗用染紅,併作胭脂。少用養血,多則行血,過用能使血行下止而斃。』也是在藥物不變而僅在用量上的不同,而使效果產生養血、行血及致死之差異,此亦是中藥使用上『量變質變』-的另-證明。 因此中醫研究者在中藥的功用主治上用心外,對於用量上的斟酌不得不多費心思了。 參考資料: 1.梁柳文 傷寒論筆記 2.李培生主編 傷寒論 知音出版社 3.張仲景原著 傷寒論 致遠書局 4.汪昂 本草備要 八德教育文化出版社 |
||
景得中醫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