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看憂鬱症的病位

撰文者:賴慧真醫師

  心神情緒病在先,經至少持續二週以上,才由因心神疾病而至肝氣機疏泄異常,在中醫的角度上應是由心病而至肝病,再久因飲食失常嗜食或納呆而病至脾,凡久病必及腎,所以最後再歸於腎。

但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鬱結是情志調控失常後最容易見到表現於外的時期,所以「肝」也是近代文獻最常被提及。

初發病在心、肝時其性多實證,治法宜用疏瀉法;久及於脾、腎時則多虛證,治法宜攻補兼施。

所以先病於心神初期,易出現情緒低落的症候群,久(二週以上)則繼而氣結於內,氣機不順,病及於肝,肝氣鬱結,鬱而化火,痰聚血瘀,此時可以有脅痛、心煩、坐臥不安、思緒不易集中等現象,病程再久,胃納呆食少,活動不足,病及脾、腎,此時則可發展至重鬱症,嚴重時會影響工作能力與日常生活作息,甚或有放棄生命的思緒。

中醫的五臟臟象學說,範圍較現代西醫廣泛,雖字形同,但所定義涵蓋的範圍不同,亦下簡述,依中醫診斷學觀點,憂鬱症病及心肝脾腎時,各會呈現下列不同症候 :

一. 心病:情緒低落,思緒不安,易受驚嚇,不易入睡,多夢

二. 肝病:情緒不穩定,胸脅脹滿,坐臥不安

三. 脾病:思慮過多,四肢酸軟無力,面色萎黃,納呆食少,大便難

四. 腎病:記憶力減退,四肢冰冷,面色暗黑,懶言少動,對生活失去興趣

思緒上雖有偏重疾病在哪一臟的病位,實際臨床患者多因錯綜複雜的因素,也許二臟同病,或因患者未病憂鬱症之前的先天體質的缺陷問題,都應考慮在治療範圍之內,方可見效!

 
 

景得中醫診所

台北市忠孝東路5段365號
電話 : (02) 2528-6558 傳真 : (02) 2748-4012

E-mail:lai.clinic@msa.hinet.net

本網站由 中國醫學網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