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字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的《黃帝內經》,與「鬱」有關的內容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其中闡述了五常之氣太過可致木鬱、火鬱、土鬱、金鬱、水鬱之發,並提出「鬱極乃發,待時而作」的觀念
;
另外在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記載說:"怒傷肝 ,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靈樞素問篇中說:"悲哀怒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中醫認為精神疾病的病理心神居於中心地位,五臟皆相關連,因情志失調而產生不同臟腑的失調,體內產生氣血痰火濕食的病理變化,中醫的治療就是依據憂鬱症患者所呈現個人不同體質的變化,根據觀察到的證候,
給予不同的中藥或穴位針灸按摩,來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非一方一藥可用,必需發揮中醫'同病異治"的原則才可達到療效
!
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東漢《金匱要略》有記載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身,甘麥大棗湯湯主之"
;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早在東漢就針對憂鬱症提出外形似中邪,情緒低下,生活懶倦等現象,當時醫案見於女子,今日統計憂鬱症女性比男性多兩倍之數,
所以較常見,而且當時時代背景對婦人更為壓抑,並非婦人之專病,書中也記載其病在內臟引發,同時列出治療用方,此方沿用至今,也就是說當時就認同這是一個醫療上的問題,雖言外形像神靈所作,但終歸是一個有方可治的疾病!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鬱》已將鬱病列為一個專篇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強調氣、血的鬱滯是導致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還提出了氣鬱、濕鬱、痰鬱、火鬱、血鬱、食鬱之六鬱學說,並有六鬱湯、越鞠丸等相應的治療方劑。
明代《醫學正傳》首先採用「鬱病」作為病證名稱,包括:(1)情志(2)外邪(3)飲食等因素所致的廣義的鬱。
明代之後已經逐漸把情志所引起的鬱作為鬱病的主要內容;
《景岳全書.雜證謨.鬱證》說:「凡五氣之鬱,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鬱也。若情志之鬱,則總由忽心,此因鬱致病也」。
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鬱病》所載的病例,皆屬於情志之鬱,並也提到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注意到心理治療對於治療鬱病有十分重要之意義。